小論述:塑膠袋用量愈來愈高的一種推測 Reasons why more and more plastic bags are used

 
  最近的新聞都在討論,限塑十年,塑膠用量卻愈來愈高,尤其塑膠袋竟增長了一成以上,並苦思不解原因。其實,早幾年前,我便在爸爸倒垃圾的方法之中收穫心得,因而有了個自認大致不差的推測。

  問題可能就在於:垃圾費隨袋徵收。

  有人可能會說:「垃圾費隨袋徵收是以價制量,用多少付多少,這不是會讓垃圾減量的措施嗎?怎麼被說成是用塑增量的主因了呢?簡直胡扯!」

  且聽我以自家為例子,算給你聽。

  房間、廁所、書房、廚房、資源回收……夯不啷噹加總起來,我家總共有十來個垃圾桶。怕垃圾桶髒,每個垃圾桶都得套上一個塑膠袋。小的桶子,可以用買菜、買便當的免費紅白提袋,大的垃圾桶,則可以使用大包裝衛生紙的外袋或是包電器的防塵塑膠袋,真的不夠用的時候,才會買一般成捲的便宜塑膠袋來用。

  如果在以前,倒垃圾非常方便,只要把垃圾桶裡的塑膠袋一抓,打個結,立馬能丟上垃圾車。現在不一樣了,要用專用垃圾袋。爸爸倒垃圾時,胡亂打結之後,便直接往專用垃圾袋裡面塞。如此一來,原本可以重複利用的塑膠袋就變成垃圾,這就不環保了。

  我跟爸爸提過:「垃圾可以直接倒過去啊,塑膠袋不要丟嘛。」

  爸說:「都髒了還不丟,放著發臭?」

  有道理,我又說:「何不把每個小垃圾桶都裝小的專用垃圾袋,等到裝滿再一個一個拿去倒,不就可以節省資源了?」

  爸爸回答:「等到裝滿,垃圾就臭了。而且小的專用袋買比較貴,又裝比較少(他精算過),要是哪個倒垃圾的人不小心把小專用袋丟進大專用袋,那怎麼辦?」

  有點傻眼的我想不出還能多說些什麼。

  爸加碼爆料:「還有,我跟你講,就是要一袋一袋塞進去,才可以裝比較多,你裝的垃圾都不夠滿,浪費錢。」

  「啊?」

  只見我爸把一小袋、一小袋的垃圾往專用垃圾袋裡面塞,用力壓,擠出袋內帶著臭味的空氣,出乎我的意料,竟然能塞得非常緊實,沉甸甸的,再小的空隙都被填滿。不像袋裡只有垃圾時,只要這邊用力,那邊垃圾就跑出來,如同空手擠棉花般難以控制。用小塑膠袋分區,可以各自發揮束縛力,就像是吸過真空袋的棉被,好幾件也能全塞進一個小櫃子裡。我爸爸因此多買了更多塑膠袋來用。

  我恍然大悟。原來,事情的關鍵就在於此:當「昂貴」的專用垃圾袋出現後,「廉價」的一般塑膠垃圾袋被迫就變成垃圾了,在大眾為了省錢,且用一般塑膠袋裝垃圾的使用習慣無法改變的情況下,所謂的「垃圾」便因此大幅度增加,而且還都是塑膠做的。所以,塑膠袋用量才會不減反增。

  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?我當然都想到了,一共有兩個解決方向:一、不讓民眾貪小便宜。二、垃圾費隨「量」徵收。

第一種方法,執行起來很簡單,就是規定市面上所有的塑膠袋都依照容量計價,標準與現行專用垃圾袋相同。如此一來,大塑膠袋裝小塑膠袋的情事就絕對不會重演,畢竟成本太高了,節儉的大家捨不得啦。

  不過,這個方法有個小弊端,就算立法,也很難確保有人會偷偷販賣便宜塑膠袋,畢竟製作所需的工藝很低,成本也低,惟有加強查緝、提高罪責才能防堵,反而增添諸多人事紛擾。

  第二種方法稍微麻煩一些,但是很直接徹底:垃圾要先秤重,垃圾費以「量」計價。倒垃圾的人須自備符合國家檢驗標準的手提秤,或是使用公家準備的手提秤,要丟垃圾車之前先鉤上,向清潔隊員出示數字,依照事先設定的級距,掃描旁邊的QR CODE付費(順便推廣電子商務,若是沒手機,可以付現,讓人代付)。社區或大樓則可以先行測量與付費,再由社區清潔人員統一向清潔隊付清即可。

  這兩個方法都可以替政府省下製作與通路專用垃圾袋的成本。尤其第二種方法,治標又治本,就是要讓清潔隊員辛苦一些,不過,把用於專用垃圾袋的經費挪過來,多請一些人手、添置相應的器械,應該可以解決。

  嗯……看來,我的思考真是面面俱到,說不定,我有機會被任命為新的環保署署長呢!要是真的讓我當,交接印信之後的感言發表,一定要先感謝我爸爸,並把他倒垃圾往事說出來,雖然爸爸會很丟臉,但是我很風光呀,他應該不會在意,不會對記者亂說我的日常八卦來報仇吧?……嗯……嘖……還是算了……「爸,謝謝你,都是你的功勞喔!」

 

2021/4/20